3月29日上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西宁研究员、张风宝研究员和刘刚研究员应邀在永利官网三楼会议室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分别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与水土保持》、《退耕坡面土壤侵蚀与生态水文效应权衡研究》以及《雨滴打击对坡面薄层流阻力特性的影响》的学术报告。本场报告由学院副院长赵雪花主持,学院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讲座。
赵西宁研究员建立了基于水文过程的多时间尺度干旱评价指标,提出黄土高原雨水资源潜力概念与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土壤、植被和地形下垫面等因素对区域水量平衡影响,利用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代替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双层水桶模型,建立基于水文过程的VIC-PDSI干旱评价模型,弥补帕默尔干旱指数不足,明确近40年黄土高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依据黄土高原降水资源转化过程,提出将一定时段由降雨所转化的地表径流量与土壤有效水增量作为雨水资源化潜力,构建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的雨水资源化潜力计算方法,得出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多年平均值为1807亿m3,其中土壤有效水占84%。雨水资源化潜力较大区域集中在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验证通过降雨径流调控利用可以同步缓解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
张凤宝研究员以黄土高原退耕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通过测定不同刈割强度下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分析坡面径流、入渗和土壤侵蚀对刈割管理的相应特征,量化刈割强度、降雨强度和坡度及其相互作用对径流、入渗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探究刈割坡面的土壤侵蚀水动力机制,确定退耕坡面草地的最佳刈割强度,以调控地表径流和入渗,并控制土壤侵蚀,以实现退耕坡面土壤侵蚀与生态水文效应的权衡。
刘刚研究员以雨滴打击对坡面薄层流阻力的影响为出发点,通过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器模拟自然降雨;用激光降水探测仪分别测量有纱网和无纱网条件下的雨滴特征,计算降雨动能;利用定床水槽结合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产生坡面薄层水流;根据实际情况将纱网放置在距水槽床面30 50cm高度范围内,分别测定有纱网和无纱网试验处理下的水动力学参数,根据测定的数据计算最终结果。
报告后师生们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各位老师一一为大家解答。三位的精彩报告使师生们了解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水文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同时也为我校研究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土壤侵蚀方向的师生们提供了新的想法。